广告联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看胡晓东:多看阅读,才做了10%而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2月,多看成立,起初这只是一家制作Kindle电子书的公司,之后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再之后,在2011年相继推出了Android和iOS版本,2012年,多看创始人多王川成为小米的第八位联合创始人,而多看也成为小米的全资子公司。
多看的电纸书业务在110人左右,现在书城上线的图书超过1040本付费图本以及200本左右的免费图书,在书库排队上线的图书还有3700多本,今年之内会达到2万本以上的规模,同时它还拥有600万的用户以及超过3万的付费读者群体。
多看阅读的电纸书究竟是如何做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数字出版市场现状和未来的?他们又将如何应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负责多看阅读业务的公司副总裁胡晓东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整个过程中谈笑风生地和我们畅谈了关于多看阅读的一切。

多看在卖什么样的书?
多看在品类方面对图书没有具体要求,用户观众评委都有需求,我们的精品战略归纳为八个字:独立思考,言之有物。畅销性只是一个方面,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是我们要兼顾图书本身的品质,我们不做跟风书、凑字数的书等,我们有一个专门的选书委员会负责图书的编选,专业的十多个人编辑团队。
畅销书和有品位的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
多看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未来的一个通用电子书平台,从现在的多看到未来的多看,也许只需要一年,一年后再看,也许今天的多看就只是一个DEMO产品而已。
我们正在尝试各种类型的图书,探索其中的运作规律和经验:如何去营销、给予读者怎样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排斥某种类型的书。有些我们现在还没有做的书,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做,而是我们还没有开始进行尝试。
无论是传统纸书,还是电子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竽充数、跟风、凑字数以及同质化等问题,这是很明显的问题,坦白来看,一半以上的书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我们把这样的书排除在外,再根据我们的制作水平和资源获取能力进行精中选精,当然也要考虑到畅销性、用户的适配度——小说要考虑到它的文学价值、题材的受欢迎程度,社科类要顾及到严谨性、思想性。

一本电纸书的诞生
前期的商务团队负责和各个出版社谈版权,协商合作条件,然后会有相关的书单送到多看,之后由我们再从中挑选。编辑团队现在大约30人左右,预计到年初将会扩充到50人左右。
多看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编辑全都来自传统的出版机构或媒体,为了保证电纸书的质量,他们来到多看,几乎都是“降格”使用的,多看就相当于一个数字出版社,包括内容的筛选、策划以及营销都对内容团队有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在排版方面和传统出版有着极大的差异,多看的排版编辑一般都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从某个方面而言,多看的团队人员水准决定了最终多看这个电纸书事业最终的成果,给这些人多少钱也就决定了对内容的要求,多看的普通编辑大致和传统媒体的编辑部主任有着相当的薪资水准。
然后还要继续进行设计的相关工作,电子书如何把握、还原乃至提升传统图书的“精气神”,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近乎重新来做。
即使是纯文本的电子书制作,也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纸书在版式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范式,而电纸书在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包括字体、对话引文样式的设计,都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和读者注意力进行设计。
目前电纸书的版式设计在业界还没有通行的标准,我们都在摸索之中,并根据读者的反馈和技术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改进。在设计完毕之后,进行排版加工制作,之后我们还要进行审校,不仅限于数据源文本上可能出现的桀,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程序错误。
之后我们还要针对电子书读者和市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案和宣传,之后才最终进入多看书城,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推广。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每一本多看电纸书都是经过了这样严苛的制作流程。
当初像《公司的力量》,成本超过10万元,五个人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做出来这本书,到现在随着技术的更新,这本书的成本也就三五百元而已,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技术提升的结果,能让机器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但是永远要有人的思维在其中。
电子杂志的新探索
纸质书的电子化,对多看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现在的多看是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电纸书的付费阅读,同时我们又在尝试我们看来在未来极有前途的业务——原生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期刊杂志,和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电子杂志不同,多看的电子期刊无论是从内容的构建、组织以及阅读方式都完全是针对移动互联网读者的需要进行设计和优化的——36kr、虎嗅以及ifanr、果壳等都已经和我们合作正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现在我们通过免费的方式来推广,然后才帮助媒体找出其细分的用户群体和市场,最后通过广告来获得收益。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正尝试它们的移动互联网化,寻找和把握它们的用户需求,对传统期刊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玩法,就是把它打散,重做,比如像《读者》这样的杂志,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撷取不同的话题,编选成专辑。
在和这些期刊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做着个性化的工作。你适合什么,多看帮你去做,帮你去尝试,好的留下来,继续优化,不那么受读者和市场欢迎的,我们就再继续改。
多看的电子杂志和Flipboard、ZAKER并不一样,它不是自动聚合的,而是更多地加入了人的因素,像瀑布流那样的展示方式其实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者错过了一些信息,而且碎片化的阅读只是信息,不是知识,只有规范化、条理化的信息才是知识,才会对读者有用。
在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广告价值是被大家低估的,它既没有固定的形态,有没有稳固的读者群体,所以多看阅读希望能够自己平台上的电子杂志,形成稳定的读者群体,并且发挥出媲美甚至超过纸媒的广告价值。
在被小米收购之后,多看今年将有一个完善的广告系统,一方面多看平台会提供广告,另一方面,杂志本身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广告资源,双方的投入其实并不大,但是最终的渴望收益却并不小,最后可以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平台和生态圈。
玩的心态
多看现在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的过场中,一切都不是稳态,所以一切都处在不断探索和摸索的过程中,不会裹足不前,不会沉浸在短暂的成功之中。
这样的探索来源于和版权方的紧密合作,包括一些出版社和我们的合作现在也越来越密切,多看书城里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出版社的书稿,没有出版实体书就直接推出了电子版,然后根据读者和市场的反馈,出版社和作者再对书进行优化、修改。
我们现在还在尝试新的电纸书模式:会“长”的书。
比如一本书上线以后,作者还可以不断添加进新的内容,也可以把用户的评论、意见添加进去,这样的书就会像花一样自己生长。像这样的书,我们现在已经推出了《落后》,稍后我们还会再推出一本《我的书》。
这种形式的书,我们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推广,目前的更新主要在于修订、纠错,而上面这种自我成长的书,我们还在探索中,如果将来形成稳态,那么我们就会大规模推广这种会长的书。
这个事多有趣,多好玩。(笑)
移动互联网,你就得按着一种玩的心态去考虑,概念、模式之类都是扯淡,都是拉虎皮蒙人的,多看现在想的就是用户需要什么,技术如何去匹配,版权方能给你提供什么资源以及能给大家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和利益。
只要想着这些事,一切就都简单了。
和出版社一起成长
现在大家对多看阅读还比较认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真得用心在做事,我们对待彼此都很实在,而且合作得也很规范。多看电纸书的销量等相关数据对出版社都是公开透明的,我们和出版社的的结账,没有拖欠过一天。
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用心。
这就是多看在和出版社合作中坚持的原则。
对出版社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书店,对媒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报刊亭,现在它们给我们拿来的就是粗料,然后我们就需要再对这些书进行精加工,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多看阅读现在考虑的只有两件事:把书做好,把书卖好。
就因为介入进入移动互联网,也因为多看一直在尝试和摸索之中,所以涉及到诸如技术、规范、范式之类的事情,但是多看的本质是很纯粹,很简单的。正因为这个简单的本质,多看阅读可以做许多open的事情。比如将来某天我们的技术成熟时,多看就会把相关的制造工具面向出版社开放,帮助他们制作电纸书。
好比在多看阅读的平台上,我们自己开了一个专柜,出版社在旁边也想开个店铺,用我同样的装修、材料,给他们就行了。
                                     
                        
                                1
                                2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联盟网  

GMT, 2025-1-23 , Processed in 0.0339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5-2025 www.ggads.com GGADS 广告联盟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