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联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7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oogle十年:当网络域名成为流行词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oogle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技术工业的范畴,通过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网络技术中的摇滚乐。”

---美国《Slate》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希勒

1998年到2008年,Google十岁了。十年中,这个由两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开创的搜索网站,早已超越了互联网本身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植 根于创意时代背景下的技术榜样。Google最初的成功靠的并不是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是另辟蹊径的软实力,那里面有自由、趣味、创意,甚至免费……正是靠 着这种软实力,Google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创新偶像,并提供给人们一种不断思考、用创意改变世界的生活态度。

Google,一个贯穿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动词

Google——这个诞生于1998年的搜索引擎公司,今年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Google”这个词让人们产生的联想并非是一个域名或一个网页:当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www.google.cn时,它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搜索引擎。Google,它是一个贯穿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动词,是一个赚钱机器,是一座巨型图书馆,是一个万众依赖的工具……

Google,这个由两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开创的搜索网站,早已超越了互联网本身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植根于创意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崇拜,一个时代的创意偶 像,一种启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生活态度。Google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举措,都不再是互联网内的行业新闻,而成为一种普罗大众的热 议讨论,甚至是社会趋势的缩影。

9月,Google公司在成立十年之际, 推出了“创想10的100次方”的创意征集活动;他们号召网民贡献点子。“这些点子可大可小,可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也可以简单又聪明——但必须能产生很 大影响。”项目的优胜者将得到1000万美元奖金,由谷歌公司用来为这个点子投资。力图将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是Google公司一向的宗旨,但是面对普通大 众设下这么高额的奖金,Google在互联网尚且独此一家。这个创意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无限兴趣,虽然明年1月27日才会筛选出100个奇思妙想进入“半决 赛”, 但现在Google收到了全球网友用24种语言提交的超过15万个奇思妙想的提案,从医疗、能源、教育到环境……“我想这个创想让人们疯狂了,因为你的任 何一个梦想都会成为现实。”一个网友这样评价这项创意:“这个举措太Google了。”

从搜索引擎到无孔不入的社会文化

“太Google了”代表那些拥有无限创意和***的想 法——10月22日,Google推出的手机在美国、日本上市,引发上万人排队购买,虽然这款手机没有在中国上市,但新浪一项超过五万人参与的调查显 示:64%的人会购买Google手机,48%的人坚信这款手机一定能击败iPhone;再往前看,9月Google又推出了新型浏览器,在推出一周内就 有200万的美国用户下载使用,Google还极富创意地用漫画的形式推广浏览器的使用……从来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可以像Google一样,每一天都有新 闻,每一个产品都会引发人们无限的关注和猜想。  Google的十年,从无人问津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到几乎无孔不入的社会文化,;从6个简单字母组成的生造名词,发展到不但进入英语词典,还进入了日语、德语、芬兰语字典的热门词语;从“用技术改变互联网”发展到“用创意改变生活”。

在中国,从豆瓣上上万人的“Google控”小组(××控,就是说疯狂地迷恋某种事物),到书店里摆放的各种琳琅满目的Google畅销书;从网络流传的Google公司招聘考卷到各种恶搞Google的T恤。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Google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当网络成了我生活的重点之后,Google就成了我网络生活的全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一点 都不夸张,相反,现在我很严肃地在总结我的生活——我已经离不开Google了。”一个叫猴子的网友在博客上毫不吝惜对Google的赞美。正如美国 《Slate》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希勒所说:“google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技术工业的范畴,通过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 式,从某种意义上,它是网络技术中的摇滚乐。”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Google公司在成立十年之际, 推出了“创想10的100次方”的创意征集活动,奖金高达1000万美元 ◎供图/CFP
没有好的点子,会影响我的形象
Google员工的动力和压力
谷歌规定:软件工程师可以将自己时间里的20%,也就是每周的一个工作日,用在任何他们感兴趣的研 究上。你不用担心诸如这个项目会不会赚钱,会不会变成成功产品之类的庸俗问题,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Gmail、全球谷歌新闻、春运交通图……这些在互 联网上激动人心的产品都来自谷歌20%时间项目。
曾经它们只是一些不计入业绩的点子,但谷歌鼓励员工在随意间把一切变成创意。
饭桌上诞生的“春运交通图”
谷歌软件工程师李双峰安静地坐在会议室里,来回点击谷歌地图的界面。这位主要负责研发谷歌地图的工程师,今年推出过让谷歌中国获得无数好评的项目“春运交通图”——这也是谷歌20%的项目里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我家在湖南,1月25日想回家过年,但是因为雪灾,交通不便,当时就很想了解各地的交通情况。查阅新闻,发现信息都是零散的,很不方便。”李双峰在接 受《青年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当天,他和谷歌的几个工程师中午吃饭时,聊起了探亲的不便,恰好2007年10月,谷歌中国的地图产品上推出了一项叫“我 的地图”的服务,用户可以打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地图。“我想可以把春运的信息整合在一个地图上。”李双峰的这个点子得到了很多工程师的认可,第二天一早,就 有六七个工程师加入到春运交通图的协作中,下午五点,第一版的春运交通图就完成了。第三天,春运交通图就直接登上了www.google.cn的主页,当天的用户浏览量以飙升的趋势增长。
“这是谷歌中国最成功的20%产品之一,春运交通图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很多人,也让网友自发地形成了口碑相传,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大部分 的20%项目,来自谷歌软件工程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比如著名的谷歌新闻服务,就是源于一个印度工程师因为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报纸同时发现有很多信息不值得 阅读,从而生发的创意。“20%的时间,并不是真正掐算你是否真的把一周的一天用于创意,它不是形式,而代表了一种自由、创新和思考。有时20%时间的工 作也可能变成80%的工作。”李双峰这样理解20%项目。
把点子变成激动人心的产品
《撬动地球的Google》一书中,谷歌的一名在美国的工程 师贝尔解释了为什么20%的项目在谷歌“推广得如此之好”:工程师被积极鼓励去进行“20%的项目”,这不是一个你业余时间做点什么的问题,而是你积极地 找时间做事情的问题。遗憾的是,现在我没有一个像样的20%项目,如果我没有好主意,我确定,这对我的个人形象不利。”
Gmail、 谷歌新闻……这些谷歌推出的成功产品都源于20%的项目,其实在谷歌内部,还有一个点子库,每天都会有很多工程师放上自己的奇思妙想,并由其他工程师投票 决定是否继续做下去。“在谷歌没有你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唯一判断的标准是,你是否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李双峰说。整个谷歌内部并不要求员工必须听 从上级的工作安排。所有的决定都是大家共同做出的。
“在谷歌没有懒惰的人。”工程师李双峰解释说,“当你决定接受一个项目,你有责任 向大家汇报每日的进展和完成度。不管是20%的项目还是正常的工作,谷歌最激励我们的一点是,你可以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且有大家帮助你去实现目标,你的任 何想法都有可能成为激动人心的创意产品,被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
谷歌中国的软件工程师李双峰在向记者展示“春运交通图”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全球20%项目Top8
最近,美国IT网站《eWeek》评出了Google八大“20%项目”。它们诞生于不经意间,但足以改变了世界。
◎Gmail免费邮箱服务
2004年4月1日(这不是愚人节的笑话)发布,最初实行邀请制度,后于2007年2月向所有人开放。
◎谷歌新闻服务
一项自动生成新闻搜索的服务,2002年4月推出测试版,2006年1月正式推出,内容涵盖了过去30天内各大新闻网站的热门报道,帮助用户为自己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
◎聊天工具Google Talk
坦率说,Google Talk不像Gmail那么流行,用户不多,但至少Google愿意去尝试即时通讯,特别是整合到了Gmail里。
◎Orkut社交网站
作为谷歌在社交网站的首度尝试,发布于2004年1月,最初也实行邀请制度,虽然在2006年10月扩大了开放范围,但显然MySpace和Facebook已经在美国社交网站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谷歌太空Google Sky
是谷歌地球衍生出的一个部分,主要提供外层空间的在线影像服务,这也迎合了《星舰》、《星战》系列影迷的喜好。
◎互动提问工具Google Moderator
这是谷歌最新披露的“20%项目”,类似于“百度知道”,但是用户会对问题投票,以看到某个话题下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回答问题也需要其他参与者投票,而且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参与回答。
◎公益机构Google.org
Google.org集中帮助世界贫穷的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调动人力、财力和科学技术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等。
◎Google Grants
为了帮助全球各大非盈利机构宣传他们的品牌和活动宗旨,谷歌向这些机构免费开放AdWords广告平台,让这些无法平等参与传统广告业务的慈善团体和非盈利组织通过定向广告,接触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它彰显了谷歌的公益心。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Google的性感 俘获网民的软实力
文/本报记者 张薇 ◎供图/谷歌中国
美国的《连线》做过一期封面报道《Google狂热症》。在近40年的全球流行文化史中,能有幸被加上“狂热症”后缀的东西寥寥无几,除了“披头士”、“任天堂”或者 “牛仔裤”之外,就是Google了,甚至连微软和Yahoo都没有能够让人类痴迷到这样的程度。
在中国也活跃着一大批Google粉丝,豆瓣Google小组里已经有了上万人的大军,Gfans论坛圈里有上千名网友,他们自称G粉,每天会用 Google来搜索一切,启用Google浏览器,使用Gtalk聊天,通过Gmail发送邮件往来,建立或浏览谈论Google的博客,每当 Google推出一个新产品时,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我拿起香烟,Google就会给我打火”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邹超,绝对一个典型的G粉。“我每天都会去逛谷歌中国的网站,随手点开浏览器后,在每个频道的首页上逛上两圈,看看谷歌有什么新的项目更新,这已经成了我的‘怪癖’。”他在电话中跟《青年周末》的记者说。
邹超算是G粉圈里小有名气的一个,或者说其实是他的博客“与G共舞”在G粉圈里颇有名气,他曾经以博主的身份被谷歌中国邀请参加谷歌上海研究院首个开幕 日。他的“与G共舞”博客声明是“包含90%的谷歌中国信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每天规定自己最多5篇,每天下午6点一下班就会赶着更新”。
比较有意思的是,两年前的他还是百度的使用者,对Google可是一点都不感冒。“2006年,我大二的时候,那时还傻傻地认为百度是国有的,一直支持 百度。在同学的撺掇下,使用了Google,觉得还不错,因为Google的搜索非常精准,广告和搜索结果是分开的,而且同一时期Google推出了很多 创新产品,比如Google earth。”于是在Google精准搜索和创新产品的双重诱惑下,邹超从百度倒戈到Google,并且在2006年谷歌中国成立后,他开建“与G共舞 ”,专门来关注Google的中国化和入乡随俗的过程。
在邹超看来,Google不仅仅是一个搜索工具。邹超并非技术狂,他也并不关 心谷歌的技术,而是更在乎Google“通过技术展示出来的功能”。他的“与G共舞”里,更多的是跟功能相关的文章,比如《Gmail Labs 功能一览表》、《Gmail新增表情功能》、《谷歌中国天气One box新增记住本地位置功能》,于是他便成了这样一种Google控——像孩子期待糖果似的期盼Google推出新产品,然后兴奋地去尝试。
另外一个G粉,Hong Xiao wan,他是关注Google及搜索行业的个人博客“G速客”的博主,他粉Google的原因跟邹超几乎是相同的,更迷恋Google的功能而非它的技术 ——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采访时,他说他觉得Google是这样一个生活伴侣,“我拿起香烟,Google就会给我打火,我咳嗽两声,Google就会 给我泡茶,Google始终在不停地优化,不断地满足我的需求。”
好使之外,好看!好玩!
在尝试了Google的新产品后,邹超总要写一个使用体验出来,但并非全部都是褒奖,“每推出一个新产品我都会特别兴奋地去尝试,然后写出文章,当发现 同类产品其他网站也都会做出来,并且做的还比Google好时,就会有些失落。”比如谷歌的公交地图,他就认为数据很少,“没有Mapbar做得好”,这 个时候的邹超便生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甚至还会跟谷歌中国的公关部反映这些谷歌问题。“因为我希望Google的每一个产品都足够好用。”
在美国,聚集着Google狂热爱好者的网络大本营www.googlefan.com上 也充斥着像邹超这样的人。但显然,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试用Google的新产品,而是转向让Google变得好玩。在Google刚推出Google Map时,“共享、重组、再造”成为了这些狂热分子的口号。他们制作出一幅地图标记了美国境内所有对狗友好的旅馆位置;跟踪了西雅图、墨西哥Taco薄饼 运送卡车的路线;弄了一幅洛杉矶说唱圣地指南。 Google与粉丝间的互动,不需要推手和公关公司,总是随时可以发生,永远充满新意和趣味。
让Google变得好看,也是Google迷的乐趣所在。他们热衷于把Google的主页改造成不同的形式,加上各种有趣的图标。后来干脆Googl搞了一个Doodle大赛,专门满足粉丝们“再创造Google”的强烈欲望。
好吧,就是这样一个只需输入网址,页面超级简洁的Google,拥有了全世界最狂热的互联网粉丝。当一个搜索引擎超脱其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好使之外,还好看好玩的互联网产品,你必须承认,它,有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工作、生活像Google一样思考,让我们更富创意
文并摄/本报记者 张卓 ◎供图/谷歌中国
Google十年,你的写作能力是否退化为剪刀+粘贴;你的大脑是否已认同“知 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一下”,你的隐私是不是也曾被人搜走……关于这些争议,你都能轻易地Google到。所以,当《青年周末》记者从谷歌中国总部 走出来,完成这个专题的时候,更希望与你一起去发现和总结它那比传说中更轻松的办公室里,飘忽萦绕着的Google气质。
在这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时代,气质无疑也是一种实力。尽管它很难抓到,很难界定,但我们还是从采访本上提炼了以下7条。无论你下次用不用Google,都可以在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尝试一下它的思维方式。
整合一切才能种豆得瓜
只有你想不到的信息,没有不能整合的信息。这是Google给全球的工程师提出的工作宗旨。年轻人会 打开Google搜索一首急需知道的流行歌词,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会利用Google追踪罪犯,《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特效总监从Google搜索出各种高清 晰的三维壁纸、瓷砖热水池、生物信息处理装置等生僻道具图,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与人方便 才能有钱途
与一批人靠 着流氓软件和流氓做法发家相比,Google的干净很容易赢得青睐。免费,一切都是免费的。Google尽可能地给全球网友提供实惠。他们推出的图书馆虽 激怒了图书版权商,但给了全球人一个平等地享受知识的权利;他们在主页上推广免费的打包下载软件,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让不会电脑的网民一次性免费得到最好的 软件。免费换来的不仅仅是点击率,而是全球网民对Google的依赖。
把目标变成信仰 才能兑现梦想
Google的创始人布林曾说,“把一项技术介绍给全世界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发表学术论文,而是把你信仰的技术变成产品。”在Google的眼中,技术不是 一连串的代码和符号,而是梦想和信仰。在Google,没有“好点子”和“坏点子”,只有“完成的点子”和“尚未完成的点子”。
创意不断 才能卓尔不群
“Google的全部故事都跟产品有关。”这是美国在线的联合创办人之一史蒂夫凯斯的评价,“人们因为Google产品的优越性而使用它,因为它激动人 心,新颖别致。Google的高明之处不仅是疯狂推出有创意的新品,而是通过建立了一种行业标准,Google做了什么马上就有人跟风去做,比如地图搜 索、学术搜索。
先会聆听 才能聚拢人气
没有不好的用户,只有不好的产品。这是Google内部的信条。 Google今年推出的征集全球创意活动最重要的意图就是,想聆听“真正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是怎么想的”。美国《连线》杂志曾报道过Google的超级用 户:这里包括创造Doonesbury的漫画家加里·特鲁多,美国联邦通信会主席,普利策虚构类获奖图书的作者……
亲民 才能被民亲
Google今年推出了中文官方博客“Google的黑板报”(http://googlechinablog.com/)链接了一些Google的狂热爱好者,这代表一群真正追随Google的用户得到了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官方肯定。实际上,这也给Google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德国一个叫菲利浦·拉森的狂热Google爱好者,写出了畅销书《使用Google的55种技巧》。
带着兴趣 才能找到灵感
允许员工带狗上班,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可以骑儿童脚踏车在公司里游走……凡是参观过Google总部的人无不津津乐道于那里的创意布置,从帐篷到拥有 自己名字的打印机,从免费SPA到不定期发放的Google T恤……当Google入选最理想的办公室时,我们从“用Google工作,到向往去Google工作”,Google代表了自由和乐趣。
传说中Google有趣的办公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联盟网  

GMT, 2024-11-16 , Processed in 0.0717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21 www.ggads.com GGADS 广告联盟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